并非忘记毛主席暮年口吟冯延巳《归自谣》有意避开词中一个句子

【2022-09-23】

  作为诗人的毛主席,他的人生,是充满诗意的人生。进入暮年,特别是重病缠身的情况下,他更是离不开诗,常借诗词来渲泄和表达情感、排遣寂寞与疗治情感伤痛。诗词,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相依相伴,不可分离。

  晚年的毛主席,特别是重病缠身时,因特殊需要,不能和家人在一起生活,身边只有几名工作人员陪护。这对于感情丰富的老人家而言,难免会时常受到寂寞与孤独的困扰。

  1975年,由于患有严重的眼疾,毛主席已不能自己读书,这对于一生酷爱读书的毛主席来讲,无疑是个巨大的痛苦。为了照顾毛主席的阅读生活,组织上选派北大教授芦荻做他临时的读书秘书。

  芦荻在回忆中说,1975年深秋的一个深夜,张玉凤说毛主席请芦荻为他读诗词。芦荻来到毛主席房间,奇怪的是,毛主席这次没有让芦荻读古人诗词,而是由自己口吟,让芦荻记录。

  毛主席口吟的是五代著名词人冯延巳的那首著名的词《归自谣.何处笛》,芦荻清晰的记得,毛主席吟这首词的时候,不但改了词中的一个句子的字,而且还有意避开词中的一个句子。恰巧,芦荻对冯延巳这首词很熟悉,她以为是毛主席记忆有误,遗漏了词中的句子,便与主席争辩,说还有一句。不料,主席却很固执,告诉芦荻:没有忘,不要记!

  毛主席为何有意避开冯延巳词中的句子?他为啥要这样做?直到读完这首词,毛主席以寄李讷三个字结束,芦荻才恍然大悟。

  何处笛?终夜梦魂情脉脉,竹风檐雨寒窗隔。离人几岁无消息,今头白,不眠特地重相忆。

  冯延巳是五代著名词人,他的这首《归自谣》写尽了对故人的想念之情,读来十分感人。

  词的首句,由笛声写起,由笛声引发的终夜不息的怀念故人之情,十分感人。竹林吹来的风,隔窗滴落的檐下之雨,更让这种思念添了几分凄凉。离别的人几年都无音讯,如今我老了,在这个不眠之夜特地想起了你。

  词的基调是伤感的,与故人多年不见,不眠的雨夜,思念故人自是别有一番嗞味在心头。

  暮年的毛主席,重病缠身,同常人一样,自然会渴望有亲人眷顾身边,但他做不到。梦中醒来,想起了女儿李讷,又不得见,唯有诗词能抚慰他此刻的思亲之情。

  冯延巳的这首词,意境恰好与老人家此刻的心境相符,借这首词来抚慰自己思念亲人之情,正是老人家诗意人生的生动体现。

  老人家在此时吟诵这首词,不是出于艺术欣赏,而是情感的渲泄与表达。诗词,是特定情境下的产物,无论古今,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并不受时空的限制。毛主席此刻想起冯延巳的这首词,正是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与他产生共鸣,咏这首词,能恰当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毛主席在吟冯延巳这首词时,特意把词中“竹风檐雨寒窗隔”这一句中的“隔”字改为“湿”字,毛主席的这一改动,认为“湿”字更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当时的心境。因为“隔”字表达的是阻隔之意,而“湿”字则更能表达情感的重量,让这种感觉的色彩更具形象性,“湿”字,是修辞中通感的运用,比“隔”字更传神。

  而毛主席在吟这首词时为什么要避开原诗中的“离人几岁无消息”这一句呢?他自己强调“沒有忘,不要写”,而且还是特意强调,显然是有明显用意的。

  通过欣赏原词我们知道,“离人几岁无消息”这个词句,表达的是与故人离别多年的思念和遗憾之意,“离人”,即离开之人,也可理解为故去之人,词中表达的是空间遥远之意。而毛主席吟这首词,表达的是对女儿李纳的思念之情,李纳当时就住在北京,用“离人”相称不妥,所以,毛主席才有意避开这一不恰当的表达,有意避开这一词句。

  通过对毛主席改冯延巳原词的一个字和有意避开原词中的一个句子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毛主席在特定情况下吟诵这首词,其目的不是欣赏,而是自己情感渲泄的需要。他对冯延巳的这首词是进行了再创作的。这种创作,依据的是自己当时情感的真实,老人家的古诗词活用,令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