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苏宁为什么“没干过”京东?

【2018-01-17】

  为什么苏宁回复“永远做不完”京东?

  京东市场逼近百度,引发了一波J可以代替B的说法,而前苏宁家电零售霸主似乎已经淡出公众视野。五年前,至少张近东根本没有把京东作为对手(“他们还是孩子,我们不在重量级”),五年后,“孩子”的市场价值已经是“四大人”时代(京东,苏宁最新市值分别为4000亿和1000亿)关于京东在做什么的问题已经有很多的讨论,需要等待复苏,看看为什么苏宁在京东不工作2011年,一个非常繁荣的开始2012年3月31日,苏宁电器002024.SZ)发布了2011年年报,没有人会认为去年是“最后一个美好的一天”,2008年11月,黄光裕被拘留,美国基本释放了苏宁卫利,经过几年的发展苏宁的各项指标都超过了那些“朋友”。2011年,苏宁的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达到938.9亿和48.2亿。年末商店总数达到1,684家(2009年为941家)。同期国美收入,净利润分别为598亿和18.4亿,总数为1079家。那时,阿里,京东没有资格被视为苏宁的“朋友”。 2011财年,支付宝分别实现净利润119亿元和16.1亿元。占2011年度自营职业收入99%的京东看起来高于预期,2011财年总计211亿元,亏损12.8亿元。对于即将到来的电商潮来说,苏宁并没有轻视:早在1999年,苏宁开始研究8848和承建商“新浪电源商城”; 2005年,苏宁电器成立B2C总店和网上“苏宁网上商城”; 2009年,苏宁提出“营销改革”,尝试“把店铺和互联网打造到一起”的战略,从第二轮更名为“苏宁易购”到网上商城。在物流建设方面,8家物流公司另外还有10家在建,24家签约。 2011年6月,苏宁发布未来10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截至2011年底,苏宁订购资金2240.2亿元,计划投资55亿元,通过私募配售进入门店和物流。 2011年,所有迹象都显示苏宁取得了新的胜利,但这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 2012年的展会和诱惑2012财年,苏宁的收入同比仅增长4.76%,非净利润同比下滑45.6%至25.15亿元; 2014财年非净利润降至3.07亿元; 2014财年,非净亏损苏宁不再是“蓝筹股”,2012年上半年,苏宁易购实现销售额52.8亿元,为完成年销售目标200亿元,苏宁易购三管齐下,办法:一是扩大类别,书籍,百货,饮料,食品等;二是纵向兼并重组,最大的一个就是收购母子电商“红孩子”;三是开放平台投资2012年8月,京东引发价格战,刘强东宣称:“未来三年,大家电毛利将为零,保证比国美,苏宁打10折。”苏宁回应说:“价格肯定会低于京东和双t他传播“。根据财报,苏宁2012年网上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52.6亿元,相比之下,苏宁2012年各大类毛利率与2011年相比微不足道。原来张金东,刘强东,出演了一出戏,赚足了人们的眼球,让“互联网买电器”的概念深入人心,不幸的是,京东的最终受益者只有一个,毛利率几乎没有变化,扣非净利润但是下降了45.6%,钱是从哪里来的呢?相比之下,我们发现2012年“广告促销费”增长近4亿,同比增长32.6%,而收入增长不到5% ;“租赁和仓储费”增加近9亿元,增长24.6%;“其他费用”增加5亿元,增长36.3%;“职工费用”增加5.25亿元,增长14.6%。没有单独披露,上述四项费用中应包含带宽服务器,流量采购,网络广告,物流施工,研发投资等电子商务服务相关费用。 2012年,这四项费用共计23.1亿元,扣除非纯利等值。未能打开“放量模式”2013年2月,苏宁电器更名为“苏宁云业务”,6月份开始“线上线下融合”,并开始“从两家公司到一家公司”,真正的洗浆容易,重生。经过近6个月的准备,2013年6月8日(抢在“618”之前),苏宁正式宣布“线上线下同价”。如果一年前是演戏的话,这个苏宁玩真的。与2012年相比,苏宁的毛利率在2013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并逐年下降,2014年苏宁电子自营业务收入为226亿元,比上年仅增长3.2%。同期,京东自营业务收入达到1085亿元,同比增长62%; 2013年,网上自营业务​​收入仅占总收入的21%主要业务,2015年开始形势好转,苏宁自营业务收入突破400亿元,连续突破600亿元。在2016财年,苏宁占自营收入的比例为42.2%。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养成网购习惯,而苏宁在移动方面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则与苏宁 - 阿里深度结盟有关。 (注:2015年8月,阿里投资28.3亿元成为苏宁第二大股东,苏宁认购2780万股阿里股票为140亿元人民币)。2016年年报称“苏宁易购天猫旗舰店坚持自营各类货品在2016年实现货品,服务和苏宁易购全面开放,销售增长迅速,服务满意度稳步提高。张近东预见了零售的未来,并开始了电子商务的实践。苏宁赢得了国美之后,“兵马强”,张近东决心带领沉没的大刀阔斧的“飙升”。由于缺乏电子商务基因,苏宁网上推广速度缓慢,流量采购成本高,成本高昂,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放量模式”,直到2016年,在联盟阿里的情况下,在线收入份额最终超过了40%;相比之下,采取“保守治理”的国美电器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777亿元,其中网上自营107亿元,占比14%; 2010年以来,苏宁电器收入从755亿元达到1486亿元,同比增长96.8%,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11.9%,其中苏宁等国内领先的音像制品(电视,DVD)完全停滞不前。回首苏宁“抢跑”,还是其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成就将与国美相媲美。总的来说,“逃跑”的沉重代价是可以接受的。重新讨论“线上线下同价”如果门店保持高额利润,即使网上业务增长不尽如人意,作为真正的“蓝筹股业务概念”,苏宁的市值也不逊于SF(约300亿美元)。有争议的“线上线下价格”是苏宁业绩急剧下滑的根本原因苏宁的心态是:买几块钱的食品一定要讨价还价,普通人怎么能买到几百块家电?如果线路比较贵回头看,苏宁在2013年推出的“线上线下同价”存在三个错误:一是时机早,零售价格随渠道而异,现场消费比比皆是,和神道一样,KTV的价格跟超市里的酒一样是怪异的。而且,从几个“冒险”购买家电获得广泛认可也需要一个过程,至少要三,五年。在此之前,阿姨和叔叔还是要外观和感觉,给服务员提出了很多问题,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后,担心金钱。苏宁过于着急与京东PK,趁机竞争老对手国美军。其次,在线拖线。同一款商品在不同的商家,不同的城市价格是不一样的,甚至同一商家在同一城市不同城市的商店价格往往不一样。网上购物比三家,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网上,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价格差异。本来苏宁现有的“乐购”品牌和京东PK,离线业务该怎么办。 “苏宁”和“乐购”在背景上可以协同,但不必强调两者在前台的关系。随着网上的成长,收缩的路线,再选择两者融合。尽管在线游戏不可避免地被朋友们“摊平”,但这个细分市场仅占营收的20%。只要线下利润相对较高,苏宁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遗憾的是,“线上线下分享价格”把京东的压力放大了四倍,使整个公司遭受连年亏损(不扣除);三是店面运营成本无人支付。 ,不仅牺牲了毛利率,线下店面经营成本也无人管理,例如2016年租金,员工薪酬,店面装修和摊销,固定资产折旧,水电及水电费共计106亿元,假设其中60%的在线店铺和40%的物流系统花费在店面上,门店收费约为64亿元,占营业额846亿线的7.5%,不论门店规模大小,劳动力,水电费,折旧费其他网上费用也要找人付,否则不免损失最大的变数:哪里去购物?店面很难,一家人开了,苏宁不舍得关掉。截至2016年底,苏宁的门店数量已经下降到1510家,比2011年减少了174家。即使店面销售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关店的努力也很小。近年来,流行的一句话是:网上流量增长有限而且更贵,离线是流量的真正宝库。该店的客流非常好,转化率非常高......但苏宁1500 +门店,线下成交量较弱,2016年成交量为846亿,比2011年减少20亿,离线优质线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即使网上业务(包括物流)做京东的水平,如果离线店面不能“物有所值”,苏宁的业绩难以改变。 【注:本文仅代表笔者的观点,并不意味着亿邦电网的位置】